西部決策網(wǎng)訊(記者馬瑞 通訊員 高亞蓉)6月24日,在陜西黃龍縣三岔鎮(zhèn)四條梁村黨員活動室里,老支書常建立翻開泛黃的工作本,叮囑張勝彤:“下周村民議事會,修路占地的事得提前和大伙嘮透,有問題當面解決?!边@位90后村委會副主任在一旁認真記錄,一場跨越四十年的鄉(xiāng)村振興接力,正在兩代人手中穩(wěn)穩(wěn)傳遞。
時間撥回不久前,常建立還在為接班人的事輾轉難眠。
1984年,面對家鄉(xiāng)“村務混沌、民生困頓”的困境,退伍歸來的常建立一聲“這擔子,我挑!”,毅然扛起支書重任。風雨兼程四十載,他憑一個“敢”字——敢直言、敢實干,帶領鄉(xiāng)親修路、引水、興產業(yè),硬是讓窮山溝煥然一新。
如今,在村部榮譽墻上,“陜西省移民搬遷示范村”“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”“陜西省鄉(xiāng)村振興科技示范村”……幾十塊牌匾熠熠生輝,見證著村子巨變。隨著產業(yè)的蓬勃發(fā)展,四條梁村所在的三岔鎮(zhèn)托漫山果園獲得“綠塬果庫”美譽,村民人均收入也從1982年500元躍至2萬元,40年翻40倍,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甜。
村子富了,可常建立的心卻日漸懸了起來:年輕人越來越少,能穩(wěn)穩(wěn)接過這副重擔、領著鄉(xiāng)親們繼續(xù)往前奔的“好苗子”,上哪找?這后繼之憂,沉甸甸地壓在他心頭。
而這份擔憂也并非杞人憂天。像許多鄉(xiāng)村一樣,四條梁村的青年才俊也多選擇外出闖蕩。尋覓一個既懂鄉(xiāng)土、有情懷,又能干、得民心的接班人,難上加難。
就在老支書為此輾轉反側之際,一個年輕人的身影進入他的視野——1994年出生的本地娃張勝彤。2020年,張勝彤做出了一個讓不少人意外的決定:放棄城里發(fā)展機會,回到生養(yǎng)他的三岔鎮(zhèn)擔任鄉(xiāng)村振興專干。2021年,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群眾基礎,張勝彤被選為四條梁村委會副主任。
每當有人問及為何選擇回鄉(xiāng)發(fā)展時,張勝彤的回答都是樸實而堅定:“村子有奔頭,就想在這片地上干出個樣來!”常建立默默觀察著,心中那盞尋覓接班人的燈,終于亮了起來,他暗自認定:“這娃,是塊料!”
認準了張勝彤這塊“璞玉”,常建立便開始了傾囊相授。他像父親般關愛,更如嚴師般要求:“勝彤踏實勤懇,但要學的還多,我得把這些年摸爬滾打的門道,一點點掰開了揉碎了教?!?/p>
他的“傳幫帶”,浸透著陜北漢子的干脆與利落。第一步就是“壓擔子”。他沒有過多鋪墊,直接把張勝彤推到村辦工廠廠長的位子上:“廣闊天地,得自己闖!”原料采購、生產調度,全放手讓年輕人拿主意。那份2萬元的年薪,在老支書眼里,既是信任,更是實打實的考驗。當張勝彤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難題、焦頭爛額時,常建立并不急于伸手替他解決,只是泡好一壺茶候著,直到張勝彤主動求教,才把其中門道掰開揉碎講透。
這份“放手不放眼”的智慧,也成了打磨張勝彤這塊“好鋼”最有效的“磨刀石”。如今,從工廠運營到村務管理,張勝彤已能獨當一面,日漸成長為了村民信賴的“當家人”。
歲月流轉間,四條梁村的核桃幼苗已亭亭如蓋,曾經的貧瘠梁峁化作名副其實的“花果山”。站在新建蘋果示范園里,常建立的目光掃過枝繁葉茂的果樹苗,最終落在張勝彤忙碌的身影上。他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欣慰而篤定的笑容:“這一棒交下去,這片土地的新希望,就算扎下根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