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的城市化進程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翻天復地的變化,越拓越寬的馬路,拔地而起的高樓,一個接一個的新區(qū)都在不斷賦予一座城市新的生命力,人們忙碌的穿梭在現代化的城市中,不知疲憊。然而,當人們放慢節(jié)奏,停下腳步的時候,仍然會找尋那些市井的生活情境。
回望過去的生活,人們會很自然地沉浸在“附近”當中,親切的鄰居,熟悉的門房大爺,知道自行車壞了去哪里修,門口的小賣鋪進了什么新零食,街區(qū)又新開了什么飯館,一切都是那么的近親。然而,隨著城市版圖的不斷擴張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(fā)展,人與人之間拉開了距離,許多原本熟悉的人都變成了面熟的陌生人,發(fā)達的網絡平臺讓人們用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日常的生活所需,街區(qū)周邊的活動越來越少,本應車水馬龍、門庭若市,到處滲透著人煙火氣的街區(qū)商業(yè)開始慢慢降溫。
2019年,學者項飆就提出了“附近”的概念,短短幾年時間里,這個詞匯已成為標簽式的概念。在現代化的城市中,當人們放慢節(jié)奏,停下腳步的時候,想念并找尋那些市井的生活情境時,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“附近”的重要性。
從西安老菜場文化街區(qū)、湘子廟街、五岳廟門的新興商業(yè)的興起不難看出,一個個小店正在把老街區(qū)的“煙火氣”重新“拉回來”。 “附近”不再只是簡單討論街區(qū)、鄰里的概念,而是從社會視野轉向商業(yè),背后是本地供給的價值重新被發(fā)現。
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據顯示,城鎮(zhèn)居民的消費性支出中,超過50%屬于生活性消費支出,包含食品煙酒、服裝、生活用品及服務和教育文化娛樂。多次全國消費者調研顯示,在總消費50%的生活性支出中,又有50%至60%有很強的屬地消費特征,一般會在居住兩三公里范圍內解決。
當下,年輕人傾向于通過結交朋友買東西、賣東西。在建立于社區(qū)、街道、友鄰間的小店,他們通過互動式消費,構建一份超大城市里的歸屬感和精神空間。
其實,對于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而言,那些“充滿”故事的街道本就承載了“煙火氣”和“幸福感”的具象表達,走進一家小店,和熟絡的老板閑聊兩句并消費那是再日常不過的事情了。
大車家巷街角的咖啡店、火藥局巷的甜品店、中柳巷的壽司店正在讓當下年輕人找回“附近”熟悉而又親切的感覺。小而新的新式小店正不斷適應年輕的人消費喜好,持續(xù)煥新街區(qū)活力。如果將這些小店作為坐標,我們會發(fā)現一座城市如何在時間和空間的尺度上變化,而且這些變化都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
早在2021年10月,商務部就公布了全國首批30個城市“一刻鐘便民生活圈”試點。提出以居民社區(qū)為中心,在步行15分鐘的半徑范圍內,建立包括菜市場、便利店、餐飲、藥店、便民維修等多種業(yè)態(tài)的社區(qū)商圈,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。目前,西安市已創(chuàng)建67個高品質一刻鐘便民生活圈,各具特色的“生活圈”,讓生活變得更好,也不斷推動著社區(qū)、街區(qū)商業(yè)的不斷升級。
如今,小店的存在共同構成了更豐富的城市景象,街巷中的小店所展示出的情調已成為古城的一道風景線,樸素、體貼而又人文。(文/馮亮)